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魚大肉”已成為“家常便飯”,紅肉(即在烹飪前呈現(xiàn)紅色的肉類,如豬牛羊肉)因其營養(yǎng)和美味在我國當今的膳食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顯示,1989—2000年間國人的肉類攝入量增加了56%,且在2000年后仍有持續(xù)增加。已有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較高的紅肉攝入總量會增加慢性代謝性疾病和部分癌癥的發(fā)病和死亡風險。目前,在一定時間內(nèi)改變紅肉的攝入量,或用其它健康食物來等量替換,是否能夠促進健康、延年益壽,仍缺乏相關研究證據(jù)。
2019年6月12日,《英國醫(yī)學雜志》(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IF: 23.6)在線發(fā)表了我院青年研究員鄭琰和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Zheng Y et al.BMJ.2019;365:l2110)。該研究利用大隊列人群近20年的動態(tài)飲食數(shù)據(jù),分析了紅肉攝入的長期變化情況與死亡率的關聯(lián),以及增加健康食物攝入來長期替代等量紅肉攝入對健康的影響。CNN今天也高調報道:https://edition.cnn.com/2019/06/12/health/red-meat-mortality-risk-study/index.html
該研究結果顯示,八年內(nèi)平均每天增加至少半份紅肉攝入(半份紅肉相當于14g加工紅肉或40g非加工紅肉)的調查對象,在接下來八年內(nèi)全因死亡風險增加10%(HR, 1.10; 95%CI, 1.04-1.17)。加工紅肉(如培根、熱狗、香腸、腌肉等)與非加工紅肉(未經(jīng)腌制加工的豬牛羊肉)的攝入量增加均與死亡風險增加顯著相關,而加工紅肉的效應更加顯著。此外,當健康食物(如魚類和堅果等其他富含蛋白質的健康食物、全谷物、蔬菜)替代等量紅肉攝入時,死亡風險更低。例如,一份魚類或堅果替代等量紅肉時,此后八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別降低17%(HR, 0.83; 95%CI, 0.76-0.91)和19%(HR, 0.81; 95%CI, 0.79-0.84)。
圖1. 八年內(nèi)每天攝入至少半份紅肉(上圖),及每天用健康食物等量替代一份紅肉(下圖),與接下來八年的死亡風險的相關關系
鑒于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在不斷西化、人均紅肉攝入量持續(xù)增加,本研究結果為優(yōu)化我國國人的飲食結構、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我院鄭琰青年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哈佛大學Frank Hu教授。
全文鏈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2110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