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與微生物生態(tài)化學研究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Fundamental Research》上發(fā)表了題為“Reprogramming of phytopathogen transcriptome by a non-bactericidal pesticide residue alleviates its virulence in rice”的研究論文。研究鑒定了誘導穗枯病菌致病因子差異表達的水稻代謝信號分子ATT,揭示了ATT信號分子調控穗枯病菌致病力轉錄重編程從而增強水稻穗枯病抗性的新機制。
在與病原細菌的長期斗爭中,植物進化出了復雜的防御策略以應對病原細菌的致病因子。天然免疫系統(tǒng)能夠識別大分子致病因子(例如表面多糖、鞭毛蛋白、效應子等),觸發(fā)PTI反應及ETI免疫,但對于小分子致病因子(例如小分子毒素)卻難以發(fā)揮作用。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病原細菌小分子致病因子的表達可能受到植物局部代謝網(wǎng)絡的影響,從而導致侵染程度上的差異(Matsumoto H., Nature Plants, 2021),但相關機制仍不清楚。因此,進一步深入認識病原菌小分子致病因子在植物上表達差異機制,對于有效防控細菌性病害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研究人員采集了浙江省6個不同地區(qū)的水稻病穗,解析了穗枯病菌小分子致病因子托酚酮(TR)在侵染部位的表達特征及關聯(lián)的特征代謝物。代謝共存模式分析表明,噻唑類殺菌劑經(jīng)水稻代謝轉化后在局部積累產物ATT,其與TR表達的降低顯著相關。ATT在痕量水平并無明顯的殺菌活性,但能夠顯著抑制TR表達,表明其具有調控病原細菌致病力的信號分子特征。進一步利用TR調控系統(tǒng)互作體系、轉錄組分析和基因敲除,發(fā)現(xiàn)ATT信號分子通過干擾雙組分系統(tǒng)(TCS)抑制群體感應系統(tǒng)介導的TR表達。SPR互作體系與分子對接等證據(jù)表明ATT對?TroK跨膜結構域關鍵位點的直接靶向作用可能是引起HATPase_c結構域與ATP結合受阻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風險評估試驗發(fā)現(xiàn)ATT信號分子不僅具有極低的膳食風險,而且不影響水稻核心內生菌群的生長和繁殖,表現(xiàn)出較好的環(huán)境兼容性。
水稻作為第一大糧食作物,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水稻細菌性病害發(fā)生面積逐年擴大,嚴重影響糧食安全生產。目前,化學殺菌劑仍是水稻病害防控的主要措施,但生產中的不合理和過量施用會導致嚴重的3R問題。該研究闡明了水稻局部代謝網(wǎng)絡在水稻-病原菌互作中的生物學功能,探索和利用了靶向病原菌致病力的無殺菌毒性的信號分子。研究成果為農業(yè)生產中化學殺菌劑抗藥性治理、化學與生防菌復配制劑研發(fā)提供了新途徑,在水稻病害綠色防控技術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浙江大學農學院博士生Matsumoto Haruna為論文第一作者,王蒙岑教授為通訊作者,奧地利格拉茨工業(yè)大學Tomislav Cernav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為第一及通訊單位。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mre.2021.12.012
?
(浙江大學農藥與環(huán)境毒理所)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